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关于下发《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铝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和《工业纯钛及钛合金(Ti—6Al—4V)铸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3 09:31:28  浏览:91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关于下发《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铝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和《工业纯钛及钛合金(Ti—6Al—4V)铸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的通知

海关总署 国家经贸委


海关总署、国家经贸委关于下发《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铝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和《工业纯钛及钛合金(Ti—6Al—4V)铸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的通知
海关总署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署税函(2001)118号




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
现将《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1-2000)》、《铝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2-2000)》、《工业纯钛及钛合金(Ti-6Al-4V)铸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3-2000)》印发你们,请自2001年7月1日起实施。《海关核销手册》中的相应单耗标准同时废止。本标准实施后,各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应严格按本标准审批加工贸易合同(包括结转深加工),各地海关应严格按本标准进行备案、核销,2001年7月1日前,仍按原标准审批、备案、核销加工贸易合同。
附件:
1.《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1-2000)及编制说明
2.《铝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2-2000)及编制说明
3.《工业纯钛及钛合金(Ti-6Al-4V)铸锭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3-2000)及编制说明

附件1.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HDB/YS001-2000) (商品编号740311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铜精矿(铜矿砂)(商品编号26030000)、未精炼铜(粗铜)、电解用铜阳极(商品编号74020000)及铜废碎料(紫杂铜)(商品编号74040000)加工生产阴极铜(电解铜)(商品编号74031100)的加工贸易单耗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海关和外经贸管理部门对用铜精矿(铜矿砂)(商品编号26030000)、未精炼铜(粗铜)、电解用铜阳极(商品编号74020000)及铜废碎料(紫杂铜)(商品编号74040000)为原料加工生产阴极铜(电解铜)(商品编号74031100)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单耗审批、备案和核销管理。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以下定义:
单耗指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某一质量单位的阴极铜所耗用的铜精矿(铜矿砂)的质量单位数、耗用未精炼铜(精铜)、电解用铜阳极的质量单位数或耗用铜废碎料(紫杂铜)的质量单位数,包括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损耗。单耗标准是上下限。
工艺损耗率指因加工生产工艺要求,在阴极铜生产过程中所必须消耗但不能物化在出口成品中的金属铜的质量占总投入原料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
品位:指原材料或成品中金属铜的含量。
3 单、损耗标准
3.1 原料品质规格
铜精矿(铜矿砂)、未精炼铜(粗铜)、电解用铜阳极和铜废碎料(紫杂铜)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合同的规定。
3.2 产品品质规格
阴极铜的质量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GB/T467-1997《阴极铜》)、国际标准或合同的要求。
3.3 工艺损耗率
阴极铜工艺损耗率
------------------------------------------------------------
| 成品名称 | 商品编号 | 成品品位 | 原材料名称 | 商品编号 | 原材料品位 |工艺损耗率 |
|------|--------|------|---------|--------|---------|------|
| | | | 铜精矿 | | ≥30% | 3-5% |
| | | | |26030000| ≥25% | 3-5% |
| | | | (铜矿砂) | | ≥20% | 3-5% |
| | | |---------|--------|---------|------|
| 阴极铜 | | ≥ | 未精炼铜 | | ≥97.5% | 1-2% |
|(电解铜) |74031100|99.95%| (粗铜)电解 |74020000| | |
| | | | 用铜阳极 | | ≥99.3% | 1-2% |
| | | |---------|--------|---------|------|
| | | | 紫铜废碎料 | | | |
| | | | |74040000| ≥90% | 1-2% |
| | | | (紫杂铜) | | | |
------------------------------------------------------------
3.4 阴极铜单耗
阴极铜单耗按公式(1)进行计算:
阴极铜品位
阴极铜单耗=---------------
原材料品位×(1-工艺损耗率)
3.5 单耗标准
铜属出口征税商品,其标准值设上下限,外经贸和海关在审批、备案和核销企业加工贸易合同时,其单耗应在标准值的上下限之间,尤其不得低于下限。
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
-------------------------------------------------------
| 序 | |成品| | 成品规格 | |原料| | 原料规格 |
| | 成 品 名 称| |商品编号| | 原 料 名 称 | |商品编号| |
| 号 | |单位| |(品位≥)% | |单位| |(品位≥)%|
|---|--------|--|----|-------|---------|--|----|------|
| 1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0 |
|---|--------|--|----|-------|---------|--|----|------|
| 2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1 |
|---|--------|--|----|-------|---------|--|----|------|
| 3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2 |

|---|--------|--|----|-------|---------|--|----|------|
| 4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3 |
|---|--------|--|----|-------|---------|--|----|------|
| 5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4 |
|---|--------|--|----|-------|---------|--|----|------|
| 6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5 |
|---|--------|--|----|-------|---------|--|----|------|
| 7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6 |
|---|--------|--|----|-------|---------|--|----|------|
| 8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7 |
|---|--------|--|----|-------|---------|--|----|------|
| 9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8 |
|---|--------|--|----|-------|---------|--|----|------|
|10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29 |
|---|--------|--|----|-------|---------|--|----|------|
|11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0 |
|---|--------|--|----|-------|---------|--|----|------|
|12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1 |
|---|--------|--|----|-------|---------|--|----|------|
|13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2 |
|---|--------|--|----|-------|---------|--|----|------|
|14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3 |
-------------------------------------------------------

--------
单 耗 |
-------|
下 限|上 限|
---|---|
5.152 |5.261 |
---|---|
4.907 |5.010 |
---|---|
4.684 |4.782 |
---|---|
4.480 |4.574 |
---|---|
4.293 |4.384 |
---|---|
4.122 |4.208 |
---|---|
3.963 |4.047 |
---|---|
3.816 |3.897 |
---|---|
3.680 |3.758 |
---|---|
3.553 |3.628 |
---|---|
3.435 |3.507 |
---|---|
3.324 |3.394 |
---|---|
3.220 |3.288 |
---|---|
3.122 |3.188 |
--------

-------------------------------------------------------
| 序 | |成品| | 成品规格 | |原料| | 原料规格 |
| | 成 品 名 称| |商品编号| | 原 料 名 称 | |商品编号| |
| 号 | |单位| |(品位≥)% | |单位| |(品位≥)%|
|---|--------|--|----|-------|---------|--|----|------|
|15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4 |
|---|--------|--|----|-------|---------|--|----|------|
|16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5 |
|---|--------|--|----|-------|---------|--|----|------|
|17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6 |
|---|--------|--|----|-------|---------|--|----|------|
|18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7 |
|---|--------|--|----|-------|---------|--|----|------|
|19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8 |
|---|--------|--|----|-------|---------|--|----|------|
|20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39 |
|---|--------|--|----|-------|---------|--|----|------|
|21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0 |

|---|--------|--|----|-------|---------|--|----|------|
|22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1 |
|---|--------|--|----|-------|---------|--|----|------|
|23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2 |
|---|--------|--|----|-------|---------|--|----|------|
|24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3 |
|---|--------|--|----|-------|---------|--|----|------|
|25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4 |
|---|--------|--|----|-------|---------|--|----|------|
|26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精矿(铜矿砂) |KG|26030000| 45 |
|---|--------|--|----|-------|---------|--|----|------|
|27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未精炼铜(精铜) |KG|74020000| 97.5 |
|---|--------|--|----|-------|---------|--|----|------|
|28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 电解用铜阳极 |KG|74020000| 99.3 |
|---|--------|--|----|-------|---------|--|----|------|
|29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0 |
|---|--------|--|----|-------|---------|--|----|------|
|30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1 |
-------------------------------------------------------

--------
单 耗 |
-------|
下 限|上 限|
---|---|
3.031 |3.094 |
---|---|
2.944 |3.006 |
---|---|
2.862 |2.923 |
---|---|
2.785 |2.844 |
---|---|
2.712 |2.769 |
---|---|
2.642 |2.698 |
---|---|
2.576 |2.630 |
---|---|
2.513 |2.566 |
---|---|
2.453 |2.505 |
---|---|
2.396 |2.447 |
---|---|
2.342 |2.391 |
---|---|
2.290 |2.338 |
---|---|
1.035 |1.046 |
---|---|
1.017 |1.027 |
---|---|
1.122 |1.133 |
---|---|
1.109 |1.121 |
--------

-------------------------------------------------------
| 序 | |成品| | 成品规格 | |原料| | 原料规格 |
| | 成 品 名 称| |商品编号| | 原 料 名 称 | |商品编号| |
| 号 | |单位| |(品位≥)% | |单位| |(品位≥)%|
|---|--------|--|----|-------|---------|--|----|------|
|31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2 |
|---|--------|--|----|-------|---------|--|----|------|
|32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3 |
|---|--------|--|----|-------|---------|--|----|------|
|33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4 |
|---|--------|--|----|-------|---------|--|----|------|
|34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5 |
|---|--------|--|----|-------|---------|--|----|------|
|35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6 |
|---|--------|--|----|-------|---------|--|----|------|
|36 |阴极铜(电解铜)|KG|74031100| 99.95 |铜废碎料(紫杂铜)|KG|74040000| 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 耗 |
-------|
下 限|上 限|
---|---|
1.097 |1.109 |
---|---|
1.086 |1.097 |
---|---|
1.074 |1.085 |
---|---|
1.063 |1.074 |
---|---|
1.052 |1.062 |
---|---|
1.041 |1.051 |
---|---|
| |
---|---|
| |
---|---|
| |
--------

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编制说明(HDB/YS001-2000)
1 任务来源
为加强加工贸易单耗管理,规范和完善海关和外经贸管理部门对单耗审批、备案、核销,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对加工贸易管理的政策措施,打击伪报单耗的不法行为,促进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根据加工贸易单耗标准制定工作联络小组工作计划,制定阴极铜(电解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
本标准由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国家有色工业局行业管理司委托南昌海关和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重金属分会秘书处共同负责起草制定。由海关总署关税征管司、国家经贸委外经司和国家有色工业局组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相关工业协会及企业的工艺、技术专家和有关海关加工贸易保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定。
2 制定单耗标准的原则
单耗标准的制定原则是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该类加工企业平均生产水平为基础,贯彻国家有关产业和外贸政策,符合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实际,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技术进步和公平竞争,便于海关有效监管和相关单耗数据信息的使用和维护。
3 编制过程
由于国内资源不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铜精矿进口国之一,阴极铜的加工贸易也十分活跃。原有铜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需修改完善,南昌海关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对相关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征求了相关铜冶炼企业意见,召开了专题审定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标准的起草工作。
3.1 技术论证及适用范围
3.1.1 原材料
(1)铜精矿
在自然界中自然铜存量极少,一般多以金属共生矿的形态存在。铜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重金属和稀有金属,如金、银、砷、锑、铋、硒、铅、碲、钴、镍、钼等。
根据铜化合物的性质,铜矿物可分为自然铜、硫化矿和氧化矿三种类型,主要以硫化矿和氧化矿,特别是硫化矿分布最广,目前世界铜产量的90%左右来自硫化矿。
铜矿石经选矿富集获得精矿,常见为褐色、灰色、黑褐色、黄绿色,成粉状,粒度一般小于0.074mm。含铜量13-30%,按行业标准YS/T318-1997《铜精矿》的规定,其化学成分和产品分类如表1。
(2)未精炼铜
按国家标准GB/T11086-1989《铜及铜合金术语》规定,未精炼铜包括冰铜、黑铜、沉淀铜和粗铜。冰铜主要由硫化亚铜和硫化亚铁组成的中间产品,黑铜通常用彭风炉熔炼废杂铜或氧化铜矿石而产生的含杂质较多的铜,铜含量一般为60%~85%。沉淀铜通常用铁从含铜的溶液中置换,沉淀而获得的铜和氧化铜的不纯混合物,干量计算铜含量一般约50%~85%。粗铜是用转炉吹炼冰铜而产生的纯度不高的铜,粗铜中铜的含量一般约为98%,本标准中规定的未精炼铜,主要指的是粗铜。粗铜按行业标准YS/T70-1993《粗铜》的规定,按化学成分分为三个品级,见表2。
表1 铜精矿的化学成分及分类
---------------------------------------------
| | | 杂质含量不大于% |
| 品 级 |Cu不小于%|---------------------------|
| | | As | Pb+Zn | Mgo | Bi |
|--------|------|------|-------|-----|------|
| 一级品 | 30 | 0.05 | 2 | 1 | 0.05 |
|--------|------|------|-------|-----|------|
| 二级品 | 25 | 0.20 | 5 | 3 | 0.20 |
|--------|------|------|-------|-----|------|
| 三级品 | 20 | 0.30 | 8 | 4 | 0.30 |
|--------|------|------|-------|-----|------|
| 四级品 | 13 | 0.40 | 12 | 5 | 0.50 |
---------------------------------------------

表2 粗铜的化学成分

-------------------------------------------------------
| | | | 杂质含量不大于 |
| 品 级 | 牌号 | Cu不小于 |---------------------------|
| | | | As | Sb | Bi | Pb |
|--------|--------|-------|------|------|------|------|
| 一 号 |Cu99.30C| 99.30 | 0.06 | 0.05 | 0.01 | 0.08 |
|--------|--------|-------|------|------|------|------|
| 二 号 |Cu99.00C| 99.00 | 0.12 | 0.10 | 0.02 | 0.12 |
|--------|--------|-------|------|------|------|------|
| 三 号 |Cu97.50C| 97.50 | 0.34 | 0.29 | 0.07 | 0.40 |
-------------------------------------------------------
铜精矿的检验方法:铜矿水分含量的测定按GB14263-1993《散装浮选铜精矿取样、制样方法》中的规定进行,铜精矿化学成分的测定按GB3884-2000《铜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
(3)电解用铜阳极
电解用铜阳极的化学成分见表3。
表3
--------------------------------------------------------
| 元素 | Cu | S | As | Sb | Bi | O | Fe | Pb |
|------|-----|-----|-----|-----|------|----|-----|-----|
| 含量,% |>99.3|<0.01|<0.15|<0.05|<0.045|<0.2|<0.01|<0.04|
--------------------------------------------------------
(4)铜废碎料
铜废碎料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紫铜、黄铜、青铜、白铜的废杂料,本标准规定的铜废碎料仅指紫杂铜。
紫杂铜为铜制品所产生的各类废料、废件。如废旧电缆、紫铜管、棒、板、块、带及带薄镀层的上述材料和其它非合金类铜废料等。有以下5种分类及规格:
第1类:(a)紫铜管、棒、板、块、带,表面干净,无油泥和其它沾附、夹杂。
(b)各种裸铜线、短线和其它纯铜废料。
第2类:(a)1类铜废料中混有纸屑、各种绝缘材料、少量油泥、锈垢、杂物,但重量必须小
于1%。
(b)直径0.3mm以上的漆包线,无污物和杂物。
第3类:各种报废的纯铜或有薄镀锌层的纯铜电器开关,零部件。
第4类:(a)直径0.1-0.3mm的漆包线。
(b)有油泥或少量其它夹杂的漆包线。
(c)干净、发脆的火烧线。
第5类:各种纯铜水箱、蒸发器、热交换器具、但其内部不得有充填物,只允许有少量自然
形成的水垢。
3.1.2 阴极铜
(1)阴极铜的品质要求
铜精矿由电解精炼法或电解沉积法生产得到阴极铜。按国标GB/T467-1997《阴极铜》的规定,阴极铜按化学成分分为高纯阴极铜(Cu-CATH-1)和标准阴极铜(Cu-CATH-2)和两个牌号,见表4、表5:
表4 高纯阴极铜(Cu-CATH-1)化学成分

-----------------------------------------------------
| 元素组 | 杂质元素 | 含量,不大于 | 元素组总含量,不大于 |
|-------|--------|-----------|----------------------|
| | Se | 0.00020 | | |
| |--------|-----------| 0.00030 | |
| 1 | Te | 0.00020 | | 0.0003 |
| |--------|-----------|-----------| |
| | Bi | 0.00020 | | |
|-------|--------|-----------|----------------------|
| | Cr | - | |
| |--------|-----------| |
| | Mn | - | |
| |--------|-----------| |
| | Sb | 0.0004 | |
| 2 |--------|-----------| 0.0015 |
| | Cd | - | |
| |--------|-----------| |
| | As | 0.0005 | |
| |--------|-----------| |
| | P | - | |
|-------|--------|-----------|----------------------|

| 3 | Pb | 0.0005 | 0.0005 |
|-------|--------|-----------|----------------------|
| | | 1) | |
| 4 | S | 0.0015 | 0.0015 |
|-------|--------|-----------|----------------------|
| | Sn | - | |
| |--------|-----------| |
| | Ni | - | |
| |--------|-----------| |
| | Fe | 0.0010 | |
| 5 |--------|-----------| 0.0020 |
| | Si | - | |
| |--------|-----------| |
| | Zn | - | |
| |--------|-----------| |
| | Co | - | |
|-------|--------|-----------|----------------------|
| 6 | Ag | 0.0025 | 0.0025 |
|----------------|----------------------------------|
| 杂质元素总含量 | 0.0065 |
|---------------------------------------------------|
|1)需在铸样上测定 |
-----------------------------------------------------

表5 标准阴极铜(Cu-CATH-2)化学成分

-----------------------------------------------
|Cu+Ag| 杂质含量,不大于 |
| |---------------------------------------|
| 不小于 |As |Sb |Bi |Fe |Pb |Sn |Ni |Zn | S | P |
|-----|---|---|---|---|---|---|---|---|---|---|
|99.95|0.0015|0.0015|0.0006|0.0025|0.002 |0.001 |0.002 |0.002 |0.0025|0.001 |
|---------------------------------------------|
|注:供方需按批测定标准阴极铜中的铜、砷、锑、铋含量,并保证其他杂质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
-----------------------------------------------
阴极铜的试验方法:
高纯阴极铜化学成分的仲裁分析方法按GB/T13293-1991《高纯阳极铜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标准阴极铜化学成分的仲裁分析方法按GB/T5121-1996《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表面质量用目视检测。
(3)铜的性质及用途
铜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29,属第一副族。其性质为:
①物理性质
铜是一种玫瑰红色金属,柔软、有金属光泽,密度为8.92克/立方厘米,溶点为1083.5℃,沸点为2595℃,富于延展性,易弯曲,强度较好,在导电性和导热性方面,铜仅次于银,居第二位,它可以进行冷热压力加工,由于其具有面心立方晶格,铜及其化合物无磁性。
熔点时铜的蒸气压很小,因而在冶金过程温度下,不易挥发。
②化学性质
液体铜能溶解某些气体,H2、O2、SO2、CO2、CO和水蒸气等,溶解气体对铜的机械性质及导电性均有一定影响,纯铜在常温下与干燥空气和湿空气不起作用,但在CO2湿空气中,表面会产生绿色薄膜CuCO3Cu(OH)2又称铜绿,它能保证铜不再被腐蚀。铜在空气中加热到185℃即开始与氧作用,表面生成一层暗红色铜氧化物,当温度高于350℃时,铜颜逐渐从玫瑰色变成黄铜色,最后变成黑色。
铜不能溶解于硝酸和有氧化剂存在的硫酸中,铜能溶解于氨水中,也能与氧、卤等元素直接化合。
以铜为基体的合金称为铜合金,铜加入合金元素后,可改变其某些机械性能,同时又能保持纯铜的某些优良特性,常用的铜合金有黄铜、青铜、白铜三类,它在电子、电器、造船、建筑、汽车工业、国防工业及各种冷凝器、换热器等方面有特定的用途,尤其是在制造核废料容器、大型集成电路、记忆合金等方面。
1.阴极铜加工方法及工艺流程
铜的冶炼方法可分为两类: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目前世界上精铜产量的85%以上是用火法冶金从硫化铜精矿和再生铜中回收的,湿法冶金生产的精铜只占15%左右。
(1)火法冶金
火法炼铜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鼓风炉熔炼、反射炉熔炼、闪速熔炼、电炉熔炼等。其工艺程序可概括为图1:
浮选←硫化矿(1~2%Cu)




浮选精矿



铜精矿(13~30%C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干 燥| |焙 烧| |生精矿| |溶池熔炼炉| |闪速熔炼| |烧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鼓风炉熔炼| |
|电 炉| |反射炉熔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冰 铜 |
--- |
| |
| |
↓ |
----- |
|吹 炼| |
----- |
| |
| |
↓ |
粗铜(≥97.5%Cu) |
------------ |
| |

| |
↓ |
------ |
|火法精炼|←------------------
------



阳极板(≥99.3%Cu)





电解精炼
----



阴极铜(≥99.95%Cu)
--------------
图1 火法炼铜原则工艺流程
从以上炼铜的工艺流程图看出:硫化铜精矿(含铜量为13%-30%)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冶金方法进行熔炼,得到冰铜,再经过转炉吹炼得到含铜大于97.5%的粗铜,因粗铜的质量仍满足不了工业用铜的要求,必须精炼后得到的精铜要求含铜99.95%以上。在硫化铜精矿冶炼的过程中同时还可以回收硫、金、银、锑、铋、镍、硒等有价元素。
在我国,从铜精矿中提取金属铜,主要采用火法冶金的方法,目前,比较先进的是闪速熔炼,其产量占全国产铜量的30%以上。由于能耗低,规模大,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优点。这一冶炼技术正在炼铜工业上得到日益发展。
闪速熔炼根据不同炉型的工作原理可分为两种类型:Outokumpu闪速熔炼、InCo闪速熔炼。以下介绍Outokumpu熔炼的工艺流程。
---- ---- ------
铜精矿--→|配料|--→|干燥|--→|闪速熔炼|-----
--- ---- ---- ------ |

------------------------------------


| ------ ------- ------
------→|转炉吹炼|--→|阳极炉精炼|--→|电解精炼|---→电解铜
------ ------- ------\


金银回收
----
图2
(2)湿法冶金
湿法冶金在许多情况下与火法相配合的。其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铜(锌)矿物预先通过氧化或硫酸焙烧,转变可溶状态,然后再进行浸出、净化电积、以提取电解铜。通常有RLE法、常压氨浸出法(阿比特法)、高压氨浸出法、细菌浸出法等。从焙烧→浸出→净化→电积,简称RLE法。其生产流程,如下图:
铜精矿
---



-------------
|氧 化 沸 腾 焙 烧|
-------------
| |
| |
↓ |
焙烧 烟气-制硫酸
-- ------
| |←--------------------
| | |

| |←------------------ |
↓ ↓ | |
----------- | |
| 中 性 浸 出 | | |
-----------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暂缓执行《关于试行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协议》和《关于印发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有关条款的紧急通知

海关总署办公厅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办公厅


海关总署办公厅、外经贸部办公厅关于暂缓执行《关于试行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协议》和《关于印发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有关条款的紧急通知

通知
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外经贸委(厅、局),外经贸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配额许可证事务局,各部委直属公司:
为加强对进出口配额许可证商品的宏观管理,加快外贸管理电子化进程和进一步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打击逃套汇及骗税行为,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共同签署了《关于试行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外经贸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98〕外经贸政发第725号,以下简称《通知》)。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解决因部分出口配额管理商品证企不一致造成的压港问题,经商国家外汇管理局,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自1999年2月14日起,暂停执行《协议》第九条,即“海关自1999年1月1日起,对进出口许可证与报关单上经营企业代码、名称不符情况不予放行”的规定。
二、海关对《通知》所附《规范进出口代理业务的若干规定》第七条关于出口许可证“出口商”与报关单“经营单位”栏目不相一致的,海关对计算机系统内的进出口报关单“经营单位”、“发货单位”栏目的电子数据暂不控制,迳凭实际进出口货物的经营单位出示的有效许可证验放有关进出口货物。海关总署按《协议》要求,向外经贸部反馈实际进出口经营单位的电子数据,如外经贸部认为经营单位存有问题,应将情况通报海关总署,由海关协助调查处理。
三、在许可证联网核销试行期间,许可证电子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各海关应以有效的书面许可证为准,核放进出口货物,并按外经贸部事后传送的电子数据对已放行的报关单办理补核销手续。
四、各级外经贸发证机关要严格按照《关于试行进出口许可证联网核销有关问题的通知》(〔1998〕外经贸管发第603号)的要求执行,坚持每天传送当日签发的许可证电子数据,并及时核查上报的许可证电子数据反馈信息。



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水利部


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水资源[2003]118号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面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并将贯彻实施情况及时报部。


联系单位:水利部水资源司


电 话:(010)63202908




附件: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水利部

二〇〇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附件:


关于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遏制超采区扩展,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现就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地下水开发利用形势


(一)地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要素。自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下水开采量以近每十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上世纪末,年开采量已超过1000亿立方米。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支持和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由于对地下水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也随之凸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56个发展到164个;超采区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超采量逐年增加,2000年的超采量已近百亿立方米,累计超采量逾1000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超采已造成严重危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的含水层几近疏干,大批生产井吊泵报废;部分沿海地区引发了海水入侵,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一些隐覆岩溶区发生了多起地面塌陷;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成了大片天然绿洲植被枯萎、绿洲消退、土地沙化、沙尘暴加剧,危及了当地人民的生存条件。深层承压水超采区,20多个大中城市引发了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开裂、毁坏、堤防防洪标准降低等灾害。地下水污染状况日趋严重,调查的城市中地下水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上述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而且将对今后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控制和治理地下水超采区,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工作刻不容缓。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调查评价,统一规划和统一调配。明确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采取建立机制、强化管理、合理配置、有效保护和涵养水源等综合治理措施,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恶化,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从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条件和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明确不同阶段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治理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法制和机制,采取合理的综合保障措施。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控制和治理的重点,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使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超采形势得到明显改善。以点带面,兼顾推进一般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合理配置,加强调控。超采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应进行联合调度与合理配置。优先利用地表水,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充分利用其它水源(拦蓄雨水、污水处理回用、海咸水利用等),同时采取调整用水结构、调整水价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配置结构趋于合理,逐步控制地下水超采。


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加强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为目标,根据各地实际,实行超采区地下水 年度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实行计划用水,强化节约用水。


三、控制和治理目标


至2005年,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控制和治理重点,在2000年全国实际超采量的基础上,压缩30%以上的超采量,使部分地下水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速率和超采区面积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再出现新的超采区,初步建立起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系。


至2010年,在2000年全国实际超采量的基础上,压缩80%以上的超采量,全面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使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与环境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形成较完善的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


至2020年,全面实现采补平衡,消除地下水超采现象,进一步采取强化管理和涵养水源等调控措施,使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因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产生的地下水水位漏斗面积逐步缩小,地下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并使因超采地下水引发的生态与环境灾害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主要任务


(一)划定地下水超采区。2003年底前,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地下水超采区。对严重超采地区,应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区或限制开采区。地下水超采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告。


对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下水超采区,由水利部或委托流域管理机构组织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分别报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水利部统一公告。


(二) 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总体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科学评价,组织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条件,提出各个时期超采区水资源调控方案,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确定超采区管理目标和治理措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应于2004年底前编制完成,经流域管理机构组织审核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跨省区的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编制,报水利部批准组织实施。


(三) 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根据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目标,2005年,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以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为重点,启动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地下水超采区专项治理,使主要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在此之前,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先行选择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或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城市,开展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通过节水、治污,增加污水处理回用量,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适当采取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逐年压缩和调整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和主要供水水源地要建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对城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应提出积极的回灌措施。


(四)严格地下水超采区取水许可管理。禁止开采区内应严格禁止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已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结合地表水等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按照治理目标限期封闭。限制开采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避免高耗水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已有的地下水取水工程,要根据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情况、水资源条件、节水潜力,逐步削减取水量。从2003年起,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取用水户的取用水逐步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定年度开采指标,逐年压缩地下水开采量,加强取用水户用水计量和供用水统计,对用水户的用水过程要加强年审等监督管理措施。加强地下水自备水源的监督管理。


(五)开展地下水补源工程建设。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建立保护机制。补源工程的建设,要与当地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纳入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保护规划和计划。


(六)建立和完善超采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设地下水监测井网,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编制《地下水通报》,定期向社会公布超采区地下水动态信息。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地下水超采的危害性和治理的紧迫性,要把地下水超采区的控制和治理列入本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生态与环境的重要议事日程,省级人民政府要对超采区的治理工作负总责,实行地方人民政府目标责任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超采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利部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研究部署各阶段行动计划,检查监督治理工作目标落实;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跨省级行政区超采区的划定,指导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协调、监督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和报批工作,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作好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和治理的有关工作。


(二)健全机制,保障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资金落实。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建设资金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原则,多渠道筹措。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程建设工作。


(三)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36号)精神,提高超采区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要严格定额管理,计划指标考核,加强计量工作,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促进节约用水。


(四) 完善法规,强化监督。要抓紧制定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


(五)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运用和推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和制定适应地下水超采区管理和保护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提高地下水超采区水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地下水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监控和预警系统建设。